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主战场之一,近年来,关岭自治县深入践行“两山”理念,坚持生态与经济并重、共智与共治并行、发展与保护并举,以建设“生态关岭”为切入点,以产业“发展线”、生态“保护线、农民“致富线”为主抓手,推动石漠化治理取得新成效,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。走出了一条产业“治”石、技术“治”石、干群“治”石、群众受益的石漠化治理关岭模式。截至目前,全县石漠化面积累计减少412平方公里,石漠化面积减少61.86%,被评为全省“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”。
时下,正是蜂糖李成熟的好时节,行走在关岭县新铺镇,一股股浓郁的蜂糖李果香味扑鼻而来,果实饱满的蜂糖李沉甸甸地挂满枝头,郁郁葱葱的蜂糖李果林里,刘天胜正带着工人乐呵呵的在自家地里采摘成熟的蜂糖李,连绵起伏蜂糖李林镶嵌在绿茸茸的大山里,曾经“天灰不见草,皆是乱石岗”荒芜不堪的景象一去不复返,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完整的生态产业链。
关岭自治县新铺镇卧龙村团坡组村民刘天胜说:“以前我们这里全部是荒山,政府提供树苗并指导大家栽种,由于收益好,在外打工的都回来种蜂糖李,一年平均每家都要收入几十万元,我自己种了70多亩,一年收入20至30万元左右。现在部分群众既养牛又种蜂糖李和牧草,现在的收入增加了,生活比以前更好了。”
而刘天胜口中的蜂糖李产业也仅仅只是新铺镇绿色产业之一,2016年以来,新铺镇抢抓十年发展黄金期的机遇,大力发展起蜂糖李、果冻橙、葡萄柚、明日见柑橘、花椒等绿色产业,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可持续的“长远规划”,延长产业链,最终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。
关岭自治县新铺镇副镇长何英彪说:“在16年以前,我们团坡组全都是荒山,在政府的大力指导下,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,我们积极引导农户,采取石漠化治理+产业+基础设施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,积极引导农户种植蜂糖李,现在我们石漠化治理成效非常显著,基础设施也得到很大的改善,群众腰包也鼓起来了,现在蜂糖李产业已经是我们新铺镇的绿色支柱产业。”
除了发展绿色种植业以外,新铺镇还探索出一条种草+关岭牛的发展路子,利用石山荒坡种植皇竹草,不仅有效治理石漠化,还能提供优质饲草,探索出生态产业化治理石漠化的路子。在新铺镇卧龙村高志林的养殖场里,关岭牛养殖大户高志林刚打开牛圈门,牛儿便奔向草山之中大快朵颐起来。今年他养了一百多头关岭牛,并且流转了2千余亩草地,准备大展拳脚。
关岭自治县新铺镇关岭牛养殖大户高志林说:“以前我一直在外面打工,听说新铺在大面积的种植皇竹草,我就返乡养牛,目前养牛有140多头,经济价值在200到300万元左右。我们草场面积2300亩,草多还可以卖出去,卖草的收入可以用来买精料。”
为让石漠化治理和产业化发展有机结合,新铺镇种植皇竹草达5.5万亩、花椒1.6万亩、蜂糖李1.5万亩,石漠化程度降至10%以下。同时在坚实的饲草支撑下,积极拓展关岭牛的产业发展,探索出“四统三分六个有利”的“关岭牛养殖小区”发展新模式,让更多的老百姓通过种草养牛、发展精品水果实现增收致富,达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目标。
无独有偶,关岭县花江镇坝山村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,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,结合当地实际,将花椒产业作为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主导特色产业之一,走出一条既“妆点”山坡又鼓起村民钱袋的新路。昔日的乱石坡上,漫山遍野的花椒绿树成荫、结出硕果,成为生态治理和助农增收的重要抓手。
关岭县在探索石漠化治理和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中,通过实地调研和科学论证,决定调整种植花椒产业,有效解决群众增收和石漠化治理问题。种植大户曾光能从2018年开始尝试种植花椒,通过精心管理,2020年,他的40余亩花椒每亩产鲜花椒800斤,每斤鲜花椒售价10元左右,实现年产值32万元。
2014年以来,通过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,关岭自治县完成营造林57万亩,其中人工造林40万亩、封山育林9万亩、中幼林抚育5万亩、退化林修复3万亩。完成人工种草20万亩。全县林地保有量稳定在124万亩,森林覆盖率连年增长,由42.42%提升到59.12%。获评全省唯一一个“南方典型草原生态保护示范区”称号和全省四个“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”之一的称号。全省首单草原保单落户关岭,对全县进一步推进石漠化治理工作提供了新路径。通过将花椒产业作为石漠化治理的制胜“法宝”,“石漠化治理+花椒产业”治理模式逐步成熟,产业规模不断扩大,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和农业产业化齐头并进。
过去,在关岭县14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岩溶面积达到1160.62平方公里,石漠化率高达42.5%。山高坡陡,土壤贫瘠,当地干部群众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求生存、谋发展,用双手在贫瘠的石山上搬石造地,植树保土,建池蓄水,大力发展生态种植,如今,原来“天灰灰,草茫茫、到处荒草乱石岗”景象变成“三改坡地、果林成畦、牧草成顷”的优美蓝图。